疫情後的新餐桌關係:父母放輕鬆、解封親子關係

(全文載自 天下雜誌)

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,為每個家庭帶來震盪。原以為居家辦公、遠距教學,能讓過往各自在外忙碌的一家人,終於有時間好好相處,沒想到,家人間的關係卻變得更加緊張。尤其是身兼父母職的上班族,不僅要在家辦公、開會,還必須天天為孩子準備三餐餐點,令人分身乏術、精疲力竭,也因而衍生更多的家庭衝突。


雖然最嚴峻的時刻暫且過去,但隨著疫情可能反覆升溫,即時切換成居家辦公、遠距教學的模式,已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生活新常態。但如此背負著多種家庭責任的狀態,使家長們備感壓力。根據家扶基金會調查,51.4%的家長表示,在孩子的停課期間自己容易有負面情緒,其中,67.8%的家長選擇以自我消化的方式解決;選擇對外尋求協助者,不到2成。也有53.5%的家長表示,停課期間與孩子的衝突變多,其中有31.8%的家長,以責罵孩子的方式,來面對親子衝突。

「從心理學來看,『連續』是件很可怕的事。如果父母和子女每天都不能分開,全家人必須24小時連續在同一個空間相處,情緒不好是可以預期的,吵架的機率也會比以前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時,來得高很多,」知名心理師暨親子作家柯書林醫師表示。

緩解衝突,找回身心健康

在無法喘息的情況下,父母需要學習適度調節壓力。身為親子關係專家,柯書林表示,首先,就是要意識到,自己是否對自己與家人過於苛求。「這一、兩年因為疫情的關係,大家都很辛苦,父母在家工作有壓力,孩子居家學習也會焦慮,在困難的大局下,如果自己已經盡力而為,就應該告訴自己:『我已經做得不錯了』,」柯書林點出,在緊繃的大環境下,更應該放鬆面對,給自己和家人更多空間、更多鼓勵。

舉例來說,試著自我接納,以前要做到100分的事情,現在容許自己做到80分就好。並適度將事務簡化,不必事事都做,更不必樣樣都做到完美。

因此,柯書林建議,每天至少抽出5分鐘、10分鐘,在家中找個可抽離的空間或角落,和自己對話,將有助於減少負面情緒,緩解家人之間的衝突。他表示,在自我對話的過程中,「應該很冷靜、持平地,摸摸良心問自己,我是不是已經盡力了?如果已經盡力了,可不可以體諒、包容我自己?另一方面,也要自問是不是還有改進的空間?這樣的自我對話練習,就像是在鍛練自己的心理肌肉,幫助我們維持心理狀態的穩定,」柯書林解釋,當父母自身的狀態變好,家人間的衝突,自然也就會減少。


此外,無論大人或小孩,也都需要找回生活的掌控感。「例如下廚做菜、組裝家具、整理環境都會有幫助,因為當人的身體行動力和大腦的控制欲能夠合一,它會讓我們有種生理的回饋,」柯書林解釋道,這類活動可通稱為手作,有助於心理健康,「家人或許很難搞定,但手作很容易看到成果。當心情低落時,花一點時間手作,會讓自己有種自我效能感又回來的感覺,並讓自己的情緒比較穩定,這也是一種內在的自我對話。」

簡單吃頓飯 也能成為關係的充電站

而根據桂冠實業進行的問卷調查,也發現在今年疫情最為嚴峻時,消費者在家下廚的比例大幅增加,每週下廚5次以上的比例,由去年的43.9%,上升為58.4%,與孩子一起在家用餐的次數也明顯增加。但另一方面,由於備餐頻率增加、食材取得有限,餐點難有變化也成為父母的最大煩惱。

自2018年起,桂冠實業便持續觀察台灣家庭的「餐桌關係」,疫情期間,桂冠實業也進一步與36個家庭進行「餐桌實驗」與訪談,希望了解現代家庭在疫情下的真實生活樣貌與需要的協助。桂冠實業發現,必須兼顧工作與家庭的父母,壓力指數飆高,加上家人相處時間變長、備餐頻率增加,準備三餐已成為另一項壓力來源。


因此在餐桌實驗中,便鼓勵父母在三周的實驗期間內,適時善用冷凍食品或調理食品,搭配生鮮食材,以減少備餐時間與負擔,並邀請孩子一起準備料理,結果引發不少父母迴響。一位爸爸深有所感地體會到:「煮菜的人煮得不開心,吃的人也會感受得到。備餐不要過度勉強,超過自己的能力、心力,不如減少備餐時間,才能有放鬆的心情和小孩在一起。」也有媽媽驚喜分享家中氣氛的改變:「在準備料理的過程中,孩子們點餐、備料、布置餐桌,玩得很開心,我們在餐桌上也更有話聊,互動更好。餐食不該是媽媽或爸爸一個人負責,共餐的人也共同成就餐桌上的美食。」

原來,在家用餐的重點不全然是在於費力下廚、做出完美料理,而是與孩子一起創造、享受美好的親子時光。輕鬆備餐、開心吃飯,當念頭與作法轉換,簡單的吃頓飯也能成為一種關係的充電站。擁有放鬆的心情,父母便能與孩子享受日常生活與日日三餐。


聯絡我們
填寫表單了解資訊,客服人員將在1-3日內電話聯繫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