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瑽寧:恐嚇式教養只有短期效果,長期下來終會失效

本文轉載自 親子天下部落格,原文章標題《黃瑽寧:恐嚇式教養只有短期效果,長期下來終會失效



「不乖,要找警察來抓你」、「不乖,要叫醫生來打針」這類的恐嚇式言語,確實會有短期的效果,但長期使用反而越來越沒效、甚至衍生出其他反效果,黃瑽寧醫師提醒,如果父母選擇不體罰、不恐嚇,當孩子犯錯的時候,可以這麼做。



很多家長因為不能體罰,所以把棍子收了起來,但那張嘴更厲害,罵起人來可能傷害更大。父母恐嚇孩子的文化,歷史可悠久的呢!連兒歌都在恐嚇孩子,要趕快乖乖睡,不然虎姑婆會來咬小指頭……這到底是什麼跟什麼啊?我實在不能理解。更不用說在現實生活中,家長抬出各種權威人士來壯大聲勢:不乖,要找警察來抓你;不乖,要叫醫生來打針;不乖,要請老師帶你回家;不乖,要把你趕出家門……總之就是先嚇嚇孩子再說,合不合理並不重要。



史丹佛大學教授喬納森.弗里曼(Jonathan Freeman),曾經做過一個很有名的研究。他在一個大房間裡,放了一個機器人,然後跟小朋友說:「我待會兒離開這房間,誰敢碰這個機器人,去玩它,我就打斷他的狗腿!」然後他就出去了。在弗里曼離開的時間裡,小孩因為害怕被懲罰,很少人敢去碰那個漂亮的機器人,恐嚇式教養確實得到了短期效果。

在事情結束後六週,這些小孩又回到同一個房間,發現漂亮的機器人還在桌上,左顧右盼,欸,大人都不在呢!雖然大家還記得上次被恐嚇過,但反正那個人不在,因此在自由活動時間中,有 77% 的小孩都去摸了機器人。

但是另外一個做法,就帶出不一樣的結局。孩子第一次看到機器人時,研究者告訴孩子一個「不碰它的理由」,比如說,這玩具要送給生病的孩子,希望它能保持完整云云,總之就是花點時間與口舌,賦予這規矩一個合理的解釋。

6 週之後,這些孩子又回到同一個房間,教養的差異點就浮現出來了。雖然沒有大人在側,在自由活動時間中,僅有 33% 的孩子去摸這個機器人,這種鼓勵式、勸導式、品格式的教育,讓願意遵守規定的孩子,增加了將近 3 倍。

這 2 種做法,哪一個比較有長遠的效果,我想已經有明確的答案了。

聯絡我們
填寫表單了解資訊,客服人員將在1-3日內電話聯繫您!